【“四史”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冯 霞 刘进龙:“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
作者简介
冯霞,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刘进龙,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摘 要] 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的有机统一是“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依据。以“四史”为主线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发挥教师教育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四史”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
[关键词] “四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价值;路径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1](P343)“四史”中蕴含着深厚的理论资源、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伟大的精神力量,是“最好的教科书”,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勇担使命的必修课。“四史”教育,需借助一定的载体和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发挥以史明智、以史育人的作用。“四史”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和要求,且二者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内在统一。因此,作为铸魂育人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成为“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势在必行。
一、关系之维:“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统一
厘清“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推动“四史”教育取得实效的基本前提。“四史”教育,是以历史成就和经验教训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警示人,以实现其德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价值观引导的重要任务,是资政育人的主渠道,两者存在着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相贯通、教学要求相契合的内在耦合关系。
1.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相一致
从目标任务来看,“四史”教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P345)“四史”包含了不同主题的历史进程,其教育目标亦有所差别和侧重:学习始终坚持自我革命、理论创新和不懈奋斗的党史,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习探索和发展走自己的路、在拼搏斗争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新中国史,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学习勇于创新、破除发展障碍,不断解放生产力的改革开放史,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学习从萌芽到壮大、由重大挫折到焕发新机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但“四史”并不是相互割裂、独立的历史阶段,其彼此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持续奋斗,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系统开展“四史”教育,使青年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四史”蕴含的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主线,在学习“四史”的实践历程和非凡成就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定力和决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目的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铸魂育人,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P5)因此,就本质而言,“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相一致。二者均借助一定的知识、理论为载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教学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基础。
2.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贯通
教学内容是服务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传授、思想灌输、价值引导的载体。“四史”内容丰富而广泛,既包括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节点等历史现象,又包括了蕴含在历史现象中的本质、主流和历史发展规律;既涵括了历史实践的成就、经验和教训,又涵括了历史主体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生成的理论成果、理想信念和爱国奉献等历史精神。广博的历史知识、丰沛的历史思想和民族精神,皆是“四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塑造唯物史观、筑牢信仰之基的素材和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以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近代中国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探索、斗争及经验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等为纲,这些内容在本质上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四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历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从理论创新发展的角度展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的进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涵盖了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主要内容,阐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题主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阐释了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塑造的优良传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互为表里。“四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例证素材和论证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整体上为准确把握“四史”的本质与主流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理论支持。
3. “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相契合
“四史”教育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历史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四史”教育,并不是简单讲授历史知识,而是要塑造唯物历史观、锻炼历史思维和能力,在科学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与自信,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而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科学信仰。因此,“四史”教育,绝不能就史论史,必须坚持把“四史”教育与现实发展、未来方向结合起来,在史今对比中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好,领悟现实面临的挑战,在历史发展规律中把握社会前进的方向和身肩的责任使命;必须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引相统一,遵循“起始于讲授历史知识、着眼于培育正确历史观、落脚于增强使命担当”的教学逻辑;必须坚持内容严肃与形式活泼相统一,要尊重历史,在正确的政治导向下,以真实、客观的史实为教学内容,同时借助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需要的形式与载体,使“四史”可近可感可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理论知识为载体的价值观教育,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的基本任务。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3](P12)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理想信念问题。这就意味着,“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高度一致,都强调与青年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质和学习接受特点相契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相契合,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新时代要求相契合。
二、价值之维:“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重要法宝
学史可以明道、知责、立志。深刻把握和理解“四史”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是学懂弄通做实的关键。开展“四史”教育能有效净化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激发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四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充满正能量,是铸魂育人的重要法宝。这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所在。
1. “四史”教育是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法宝
“四史”之所以能成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4]根本在于它是对过去事实的真实记录。然而有人试图用历史虚无主义来争夺历史解释权:肆意断章取义、捕风捉影者有之;歪曲史实,甚至杜撰“历史”者有之;故意诋毁、抹黑、丑化英雄人物者有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 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5](P113)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到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作为唯心主义历史观缩影的历史虚无主义如果在高校传播和肆虐,将严重扭曲和模糊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弱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严重威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要学史明道。学习“四史”,根本在于探明历史现象蕴含的本质与规律,深刻理解中华民族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穿“四史”教育,以详实的史料、实事求是的态度评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而客观地回溯还原历史,可以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历史素养、增进历史智慧,引导其树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成就和挫折,以科学的历史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而涤荡虚无主义的历史迷雾,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巩固好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2. “四史”教育是领悟中国精神、激发使命担当的重要法宝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6](P5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在于通过理论武装和价值观引导,激发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进而“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倘若青年学生缺少奋斗拼搏精神和担当意识,不仅与时代新人培育目标不一致,而且会制约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要学史明责。“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救自强求复兴的历史征程,承载了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做出的努力,始终彰显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6](P1)的初心使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开展“四史”教育,从不同角度对“四史”进行阐释,系统呈现出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逻辑与价值,夯实青年学生领悟中国精神、强化使命担当的认知基础。在学习“四史”过程中,联通历史、现实与未来,可以使青年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会一蹴而就,“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的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7](P255)使学生担当起时代使命,自觉“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5](P470)
3. “四史”教育是强化“四个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法宝
理想信念,是奋斗的方向、成才的指引、创业的不竭动力。“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8](P10)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其理想信念、精神状态是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9](P110)人总是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个人的理想追求必须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实践者。
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要学史明志。在学习党史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力量,“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5](P116)“四史”的生动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凝结着对“三大规律”的真知灼见。这些深刻的理性认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化“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提供了深厚的历史依据和严密的历史逻辑,是新时代青年补足精神之钙的优质资源。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渠道,对“四史”实践经验展开多维度的阐释与传播教育,使青年学生在把握历史经验中,强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自觉把“四史”中蕴含的顽强拼搏斗争精神、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等,转化为自我成长成才、国家兴旺发达所必需的丰富养料和强大动力。
三、实践之维:“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方法
“四史”的德育功能和铸魂育人的价值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彰显。“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的实践过程,需要多管齐下、共同施策。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以优质的教学内容为支撑、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才能使“四史”教育在学思悟践中走深走实。
1. 教师主导: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四史”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作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力量,教师队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素养,决定了“四史”教育的成效。“四史”有机统一的整体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综合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融会贯通的“四史”知识专业素养。当前教师队伍中依然存在“四史”教育的价值与必要性认识不足、“四史”知识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开发利用“四史”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提升其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使教师成为“四史”的传承者、传授者、传播者。
一要增强教师开展“四史”教育的意识,使教师充分认识“四史”在政治引领、立德树人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自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四史”教育;二要不断丰富教师“四史”知识储备。通过搭建学习平台、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学习掌握“四史”知识,并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历史思维加强对“四史”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提高教师内在素质,提升对“四史”内容的驾驭能力。三要着力提升教师开展“四史”教育的业务能力与水平。不断丰富教师职业发展渠道、打造教学技能提升平台,推动“四史”的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度结合,不断提升“四史”教育教学质量。
2. 学生主体:激发问题意识,培育青年学生学习“四史”的兴趣和习惯
“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更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以青年学生为对象开展“四史”教育,不仅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而且要“主动调节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使其接受教育”。[10] 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四史”的浓厚兴趣,养成持之以恒学习“四史”的良好习惯。
从认知规律来看,人们对历史的兴趣源于现实和历史的关联,对历史的学习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的一般规律。其中,问题意识是指引人们立足现实、回顾历史、指导现实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科学实现把具体上升为抽象、从抽象回归具体的基本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四史”的问题意识,一方面应立足现实,引导学生在历史中探寻现实问题的根源,激发学生学习“四史”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要以问题为中心,基于历史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进行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四史”学习的科学方法等。唯有如此,才能使“四史”深刻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内化于心,外化为主动学习“四史”的行为习惯,进而使明道、知责、立志贯通历史与现实,成为指引实践的恒久力量。
3. 内容支撑:推进教学改革,将“四史”有效融入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育人目标的核心要素。鉴于目前“四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教学内容上的碎片化呈现和显性不足等客观现实,应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进一步把“四史”有机融入教材体系、贯穿教学过程,以 “四史”内蕴的思想成果、智慧结晶和民族精神充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首先,要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修订与完善,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特质及其与“四史”的内在关联,优化整合教材内容,将“四史”内容合理植入各课教材,使“四史”的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系统贯穿于教材中,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各高校也可根据各地实际,开发地方“四史”文化资源,搭建“四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把教材内容与学生期待结合起来,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参考辅导用书和大学生读本,既可丰富补充教材内容,又可为教学提供更生动更易于学生接受的具体历史素材,实现抽象的科学理论向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其次,教学指导委员会应明确各课程开展“四史”教育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尽快推动“分工明确、内容互补、相互衔接”的“四史”教学体系形成;教学单位要组织集体备课,确立各门课的教学要点、重点、难点,防止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让“四史”教学内容在各门课中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
4. 教法优化:开发教学资源,探索便于易于乐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教学形式与方法,是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桥梁和中介。“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11](P57)“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立足于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便于易于乐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推动“四史”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在第一课堂,要积极探索和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方法,采取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传递理论知识、澄清思想误区为主的教学方法。如以“四史”重大历史事件、英雄领袖等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在史实语境和思辨逻辑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历史与人民、英雄人物的关系;依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穿插“四史”故事,把理论、经验和精神寓于鲜活的历史故事中,以“四史”故事感化学生;组织学生研读“四史”经典著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对“四史”主题、主流和主线的理解和把握,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的补充、拓展和深化。要大力拓宽以“四史”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形式,尝试并探索情景教学、故事教学等以直观感知、激发情感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定期开展“四史”主题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英雄故居等红色遗址开展实地探访和现场学习,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领悟优良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多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胡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3).
[11] [苏]孔德拉秋克.教学论[M].李子卓,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陈 娟
版式制作:岳 峥